当前位置: 亚博电竞官方网址-365亚博网站app >> 成果转化 >> 科技咨询 >> 正文
海洋牧场科技创新团队简介
撰写时间:2020-12-01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一、团队名称:海洋牧场科技创新团队
二、团队成员:陈丕茂、陈国宝、余景、舒黎明、唐振朝、秦传新、于杰、袁华荣、冯雪、佟飞、陈钰祥、曾雷、郭禹、黎小国
三、研究领域:
(一)海洋牧场生态修复机制
识别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关键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揭示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变动与生物多样性演变机理;阐明人工鱼礁等生境修复工程对海洋牧场地质地貌、海域水体、生物群落、食物网链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探寻海藻场、海草床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和修复机制;探究海洋生物增殖工程对海洋牧场食物网及生物多样性演化的驱动机制;建立和完善海洋牧场基础理论体系。
(二)海洋牧场高效构建技术
开发海洋牧场建设适宜性选址、区域承载力评价、功能区配置、海域生物驯化控制和大数据智能物联网管控等牧业集成工程技术;研发人工鱼礁区地形地质勘测、承托力评价、建礁容量评估、新材料筛选、新礁型设计、礁体构筑投放、礁群礁区配置和生境改良调控等生境修复工程技术;研究海草床、海藻场和珊瑚礁等典型渔业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技术;开发增殖放流品种筛选、增殖容量评估、安全运输、野化驯化、增殖放流、标志放流、遗传资源保护、食物网调控和采捕回收等生物增殖工程技术;研究海洋牧场产业潜力评价、休闲渔业平台建造、产业配置、产业延伸、融合渔港产业发展和智能物联网服务等产业开发技术;建立和完善海洋牧场高效构建技术体系。
(三)海洋牧场效果监测评价
研发海洋牧场可视化智能监测预警技术,开发海洋牧场监测大数据集成与挖掘技术;研究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动态预测与多种类最大持续产量预测技术,建立海洋牧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效应评价模式,评价海洋牧场建设效果和海洋牧场产业发展成效;编制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和技术标准,提出海洋牧场建设、利用和管理策略。
四、科研优势:
依托海洋牧场科技创新团队,建有:农业农村部海洋牧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批科技团队工作站—南海区海洋牧场综合工作站、广东省海洋休闲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洋牧场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洋牧场科技创新团队。
经过长期建设,已发展成为科研队伍配置精良、专业特色突出、设施技术先进、研究优势明显、科技支撑作用显著的创新团队。
现有固定人员14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建成以青年骨干为主、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开拓创新能力强、学风正派、多学科交叉发展的高素质科研队伍。2015年12月,研究团队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创新团队。实验室配备生物繁育、资源增殖、生理生化、生物技术、音响驯化、人工鱼礁、渔场动力、渔业声学、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等实验室总面积450平方米,配套室内试验水池470立方米、试验池塘10亩、试验海域200亩,现有仪器设备89台套,其中2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1台套。
形成了正在逐步完善的人工鱼礁构筑与海域生态调控技术研发平台。2000年起,从人工鱼礁建设规划、人工鱼礁材料使用寿命-析出物-生物附着的筛选技术、礁体结构稳定性-环境改良性-生物适应性的优化设计技术、礁区布局流场效应-增殖功能-建设成本的优化设计技术、人工鱼礁渔场生态调控与可持续利用技术、渔业声学和卫星遥感等高新应用技术、技术标准制定、实施方案编制、建设方案审定等方面,为南海区乃至我国沿海人工鱼礁的高效建设、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形成了正在逐步完备的增殖放流与近海生物资源修复技术支撑体系。2004年起,从增殖放流行动计划、增殖放流规划、增殖放流品种筛选和增殖容量评估技术、增殖放流与生态安全技术(地点、时间、品种、数量、规格、驯化培育、标志放流、安全运输投放、放流成活率保障)、增殖放流经济-生态-社会复合效应评估技术、海洋外来种入侵监测技术、技术标准制定、实施方案编制等方面,助推了增殖放流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轨道。
形成了正在逐步充实的海洋牧场构建与可控生态系营造技术开发平台。2007年起,从海洋牧场建设规划、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建设规划、休闲渔业规划、海洋牧场生境营造技术、适宜性品种筛选与应用技术、牧化品种增殖技术、牧场品种行为驯化和采捕技术、海洋牧场碳汇技术、海洋牧场建设效果评估和管理技术、不同海域海洋牧场技术模式构建、休闲渔业开发、技术标准制定、管理法规编制、实施方案编制等方面,有力促进了南海区乃至我国海洋牧场化建设进程,有效支撑了近海增殖渔业和休闲渔业发展;2010年起,从海洋生态保护建设规划、海洋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编制、滨海滩涂生物增殖修复及碳汇扩增技术、红树林种植群落重建技术、海藻场构建关键技术、珊瑚人工繁殖与修复关键技术、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工程等方面,有效支撑了退化海洋生态系统重建工作的开展。
五、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创新团队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地方各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80多项,合同经费累计达10800多万元;获得各类科技奖励21项,其中“人工鱼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人工鱼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荣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12部、参编专著32部;获得授权专利134多项;制定技术标准7项;起草海洋牧场管理法规3项。
实验室与各级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校、渔业企业在海洋牧场技术与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联盟关系,引领了国家和地方海洋牧场科技创新与应用,为南海区乃至我国的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主编我国第一部海洋牧场发展战略研究专著:《中国海洋牧场发展战略研究》。
主编我国第一部人工鱼礁自主创新研究专著:《人工鱼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起草我国第一项海洋牧场水产行业标准:《sc/t 9111-2017 海洋牧场分类》。
起草我国第一项海洋牧场管理地方法规:《三亚市海洋牧场管理暂行办法》。
“海洋牧场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技术构建与应用”2020年获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南海海洋牧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8年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工鱼礁关键技术研究室示范”获2014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
“人工鱼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获2014年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东南沿海浅海五种特色经济底栖动物资源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获2016年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