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亚博电竞官方网址-365亚博网站app >> 正文
黄海水产研究所“培育”星斑川鲽走向产业化
撰写时间:2017-01-23 [来源: ]
继大菱鲆、牙鲆之后,又一鲆鲽鱼类将“游”上人们的餐桌。近日,由黄海水产研究所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星斑川鲽繁育群体收集培育和家系建立”项目通过专家现场验收,为新品种的选育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一直以来,鲆鲽鱼类受育种技术和市场的影响,时常处于低迷状态,市场销售的品种相对单一,种质资源也日渐稀缺。作为我国鲆鲽鱼类重要的增养殖对象,星斑川鲽的养殖产量紧随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排在鲆鲽鱼类产量的第四位。借助其病害少、适应力强等优势,科研人员计划开发星斑川鲽新品种,在丰富鲆鲽鱼类养殖品种的同时,增加星斑川鲽的出口量,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自然资源稀缺导致品种单一 “鲆鲽鱼类的新品种产出相对较少,目前虽已培育出‘鲆优1号’、‘丹法鲆’‘多宝1号’和‘北鲆1号’等几个新品种,但能在鲽鲽鱼类产业中起到支柱作用的新品种还很少。受野生资源及育种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鲆鲽鱼类的育种技术和养殖新品种的开发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田永胜告诉记者,“作为我国本土鲆鲽养殖品种,牙鲆的捕捞资源相对丰富,而星斑川鲽的自然资源量很少,主要在黄海、渤海等地,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自然资源量正呈现越来越少的趋势。” “大菱鲆的年养殖量大约有5.7万吨,牙鲆的年养殖量大约有2.6万吨,半滑舌鳎的年养殖量不足1万吨,星斑川鲽的年养殖量仅有500——600吨。可以看出,与其他种类相比,星斑川鲽的年产量很少。”田永胜表示,“星斑川鲽的经济价值很高,是继牙鲆、大菱鲆以后被认为最有希望的养殖鱼类之一,其肉味鲜美、口感好,比牙鲆含有更多的胶原蛋白,加之其耐运输、耐冷冻,冷藏后肉质基本不变,是一支‘潜力股’。为此,我们计划培育星斑川鲽新品种,为鲆鲽鱼类的产业化提供新的支点。” 养殖成本低并且适应能力强 众所周知,新品种的培育是一件相当艰苦和漫长的工作。“选择育种中家系建立、培育和筛选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另外还需要丰富的育种技术知识和经验,需要结合星斑川鲽的生物学和生产性状,以及市场需求来制定完善的育种计划。一般选育出一个性状相对稳定的养殖品种就需要4年以上时间,每一代品种都需要进行连续两年的对比养殖和市场推广。也就是说,新品种的选育如果理想的话需要5——6年。”田永胜告诉记者,“通过星斑川鲽繁育群体收集培育和家系建立,该项目的繁育群体达到400尾以上,经过人工培育达到性成熟,建立 家系32个,共计培育家系鱼苗3万尾以上,经过标准化后,目前保持培育家系苗种15092尾。” “与牙鲆和大菱鲆相比,星斑川鲽的病害较少、耐高温,相对养殖户来说比较好养,推广起来的难度也比较小。”田永胜表示,“星斑川鲽适合工厂化、池塘、网箱等多种养殖模式,性情温驯、适宜于进行集约化养殖,并且水量、用电、饵料和人工等养殖成本较低,更可贵的是其适应温度和盐度范围广,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可养殖星斑川鲽,有助于推动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养殖品种结构调整。” 经济价值高可在国内外销售 “目前,牙鲆的出厂价大约为20元/斤,大菱鲆的出厂价为25元/斤,星斑川鲽的出厂价为20——30元/斤。初步估算,每年的苗种产量为500——600万尾,养殖两年后每条鱼可达到1公斤左右,大约可产生超过2亿元的养殖效益。”据田永胜介绍,星斑川鲽在韩国、日本经过近年来研究和开发,证明其是一种潜力巨大的养殖鱼类。 “目前,国内鱼类养殖产品由于达不到检疫标准较难成为出口创汇产品,导致国内产能过剩。”田永胜表示,“星斑川鲽具有抗病力强等优势,养殖过程中不使用任何辅助药品,养殖成品大部分都出口到韩国,未来可以将其打造成绿色水产品销往国外,增加渔业的出口量。” 转自中国水产新闻网 |
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二维码
开始分享